close
出現多家媒體,勢必造成競爭,但是當大家所擁有的消息基本上是一樣的時候,「獨家」成為增加收視的力量。現在從電視上所看見所謂的「獨家」,很多都是某某爆料,更或者只是置入性行銷,例如之前課堂上所看見的一則新聞:「某另類夜店,在端午出新創意」,這個只能稱的上是廣告罷了。
調查報導必須花很多時間,並且要有須多的知識,在我認為,要做調查報導的記者,不但要具備非常多的知識,而且還要不畏懼強權的膽識。雖然說記者要是一個「客觀第三者」,以人的個性和想法,誰不會想用現成的呢?況且新聞稿可是都已經編排好而且附上照片了,雖然很有能被給這些新聞稿的人利用,但有了必須搶到獨家的壓力,暫時也不會去想他了。現今似乎已經很少調查報告的新聞,好像整個媒體的社會變成傳達者、廣告者,把政治人物想要塑造的行或是傳達的一是以新聞的形式播報給觀眾,就是一種互取所需、互相利用,媒體想要獨家,洩漏者想要利用媒體,雖然媒體知道這些洩漏的消息很有可能是洩漏者的手段,只要是則獨家也就有播報的必要性。
我覺得這一整個媒體的型態已經不像以往所想,為了這麼多電視台,這麼多新聞媒體,每一天的新聞也就那幾則,如果有別人願意以獨家形式給你一些消息,當然是求之不得;當然官員、有心人士一定覺得有機可乘,提供對自己有利的新聞,而且反正可以匿名,誰也不知道這個消息就是他用心的所做的新聞,最後就成為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情形。
如果我是記者一定會覺得「由自己決定寫什麼」實在太累了,反正那樣從洩漏者所得的消息說定是真的,如果保守一點,大不了在去做最後詳細的調查,這樣平空得來的機會,自己也不用花太多力氣真的是太輕鬆了。我想很多記者應該就是這種守株待兔的心理,大家這種想要輕鬆做工作,很少人會花精神去做調查報導。反觀另一面,如果我是有心人士,反正可以匿名來做爆料,那合不放出些對我有利的消息呢?權勢夠大一點的話,還可以用另外的形式長期提供消息。例如前一陣子,總統大選的新聞打的正熱,這時候就會有很多「據消息指出」的新聞,可以看到中國時報在3/20就有一則新聞提到:「據知情人士透露,當初便宜行事下,行政院授意金管會及交通部協調,讓郵儲金轉存至陽信銀行,穩住陽信的流動性風險,但在總統大選前夕,這議題變成最敏感的話題,昨天金管會無一官員敢出面說明,交通部則推給金管會,就連行政院也說不清楚。」不管這則新聞是不是真的,但這篇新聞就用了兩個匿名者,在大選之前,想必這種新聞特別多,讀者似乎也不會特別去注意,好像新聞所說的就是真的。
記者容易受到控制,像是文章裡面說到「水門案」的伍華德和伯恩斯坦的做法好像就是和那些官員簽下了條約,他們報出新聞,但也為這些官員說好話。老師在課堂上也說過,地方新聞記者的作息,如果有人給了一條獨家,也可以減輕記者必須搶獨家的壓力,但是有些記者根本不會去求證,這樣對自己是非常危險的,更何況是為了獨家所拍攝的假新聞,那更是萬一爆發非常嚴重的事。
真的要做好一個記者真的很難,我覺得可以使用報料新聞,但是必須經過求證,就像文章最後說的兩個原則,交待新聞來源也很重要,既然成為了一名記者,就應該要有記者的專業素養,選個立場替人發聲,雖然有了獨家,卻很容易受到控制,到時候發生事情了,或許倒楣的就只有小記者。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