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的身分,應該是站在客觀的第三者立場,因為唯有保持這樣的距離才能公平而不偏不倚的報導。但是追求帶給讀者更新鮮、更勁爆的消息成為新聞媒體的中心德目,於是該怎麼去挖掘具有新聞性的新聞,成為每個記者的課題,尤其打上「獨家」兩個字更成為炙手可熱的收視保證,基於這些理由,對於新聞素材的選擇性,記者們採取的唯有睜ㄧ隻眼閉一隻眼。
面對競爭壓力與新聞報導搜索的艱辛,自動爆料與洩密,不僅節省了追新聞的時間更有足夠的題材可以引起讀者的興趣,何樂而不為?當然身為記者應該要有判斷的能力,了解這些新聞來源的可靠性,是否只為了達到某些特定目的,而無的放矢、另有隱情。但是卻鮮少看到記者針對消息來源多加著墨,通常是一概接收,這反應了兩種情況:一是記者們本身認可這種消息來源,喪失了懷疑批判與理性思考的能力;第二種情況則是記者雖然明白新聞正確與否的風險,但卻懶於求證或受到上級要求。
不論陷於何種情況,對於新聞正確性的掌握都已經有偏頗的風險。而新聞報導若經由洩密者提供,卻沒有記者自己循線追索,卻容易落入洩密者營造出來的事實,可能隱瞞了部份、也可能根本不正確,但是記者卻滿足於這樣的資訊,已從調查者的角色轉成被洩密者的身分。
在這樣的媒體生態,難以抗衡收視率與廣告客群,於是記者被迫接受許多違反職守與責任的方式去製作新聞,但是仍然有堅守自己崗位的記者,如何在這樣狹小的空間裡,保有記者的本質,是ㄧ件可能有了理想卻沒有飯碗的風險,可是制衡這樣追新聞的方式,除了記者們自身的理念也要有群眾們的支持,柄棄爆料新聞文化不去閱聽,從自己了解新聞的性質,這樣的方式才有可能改善記者們扭曲的價值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