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在文章一開始便舉例提到,關於韓國<黃禹錫科學造假>以及日本<石器發掘捏造>兩則新聞調查報導,皆對新聞界投入了震撼彈,踢爆了捏造的事實。但沒想到伴隨而來的結果是引來社會上的不諒解以及對這些調查報導所採取的方式:隱藏式相機、偷拍、欺騙調查者…等的檢討。
儘管調查報導結果是正確的,然而卻受到許多爭議,其中包括:1.欺騙的倫理爭議2.隱藏攝影的倫理爭議。關於欺騙的倫理爭議上,記者在從事調查報導時,對於受訪者有所欺瞞,進而索取真相,如水門案中,伍華得在採訪時,也欺騙過深喉嚨;而在隱藏攝影的倫理爭議上,更是借重偷拍來得到需要的畫面。如台灣的壹周刊便是深揞此道。更有多數記者先向受訪者欺瞞自己記者身分,進而偷拍取得真相。但卻忽略了在調查時是先以欺騙的名義以及未得當事人同意偷拍,漠視了當事人的權益。所以記者在調查報導時用的這些方式,應是在於「沒有其他方法可以取得真相」時的前提下,否則,就算取得真相,也是不正當的。
文中也引述了自由攝影工作者艾瑞克‧隆格巴迪的話:媒體使用隱藏式攝影機最主要原因有二,一為當成報導工具;另為讓電視畫面更精采,現在後者比例反而比前者高。除了引發爭議外,更是違反了新聞採訪的原則,他的這一席話,正好提醒了記者不該濫用此一工具。
在文章後段,作者又提到除了欺騙、偷拍攝影所引起爭議外,還包括了金錢介入,也是調查報導中的另一個倫理爭議。在日本、英國,媒體的付費給受訪者是很平常,但美國卻認為扯到錢就不應該。但現在不管哪裡,付費取得新聞似乎已經是一種趨勢。當然,這也是調查報導中,記者所使用的一種方式,付費給能提供重要資訊的人,但相對來說也帶來一些後遺症,例如將在難以獲得免費的資訊,或者提供假消息換得金錢。
當然,在調查報導上,作者並不完全否定這些關於調查報導的倫理爭議,因為「記者太道德將無法做好他們的調查工作!」,但要謹記的是,如有違反倫理或是違法行為,記者該要承擔道德和法律責任。故在從事調查報導上,更應該有謹慎的評估,在倫理以及爭議間取得平衡,否則途讓社會失去對媒體的信任。